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报喜报喜!
请宋府接喜书!”
学府的门吏一大早便送来了乡试的喜书,宋家兄弟扶着年事已高的父亲母亲出来迎接,同行的还有许多乡邻。
天幕下的众人可算是觉得自己的眼睛没那么痛苦了,暂时不用面对清朝半个秃瓢的奇葩发型了。
从先秦到明朝的古人们一致觉得,比起清朝,还是明朝的衣冠好看点。
现代观众:俺也一样。
宋家两位公子都高中举人,宋应星高中乡试第三,宋应昇高中乡试第六,被人称为“奉新二宋”
。
宋应星自己都有些不敢置信能考中,兄长笑着夸他是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又说自己每日苦读,而宋应星到处学习坊间技艺,竟还考到他之前,语气里有骄傲,也有失落。
宋应星接道:“所以啊,要感谢兄长,你每日苦读,念那么多遍,我听都听会了。”
两人还没感慨完,宋老太爷又催着他们拿着喜报祭祖,一群人又往宋家祠堂的方向去了。
俞悦感叹了一句:“什么叫熟读《情商啊》,我什么时候也能学会这种说话的艺术就好了。”
现代观众们纷纷+1。
二人的好友涂绍煃也高中乡试第四,于是同年秋天,三人相约进京赶考,三人都是一路舟车,踌躇满志。
他们来到码头,这里不止有要进京赶考的举人,还有许许多多的苦力在搬货卸货,甚至还有西洋的商人。
宋应星船老大处得知,这方码头运的货物五花八门,有瓷器,稻米,棉布,丝绸等等,涂绍煃感叹这才是人行天下,物通天下。
吃过茶,看过洋人,宋应星又让两位兄长仔细看这船,说它大有不同。
二人疑惑不解,宋应昇道:“漕船大致相仿,这艘船,有何不同啊?”
宋应星意气风发:“这艘船上,不仅是瓷器,还有万历四十四年的状元,榜眼,探花!”
三人相视大笑,就着酒菜,在船上度过了万历四十三年的除夕,这段友谊,也伴随了他们的一生。
年轻的宋应星一路走到京城,看到的都是实用之学,他意识到,这些都是可以为民所用,应于天下的,他萌生了着书的想法。
宋应星对撒贝宁说,他的两位兄长也都鼎力支持他写书,撒贝宁不无羡慕的道:“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先生,有两位。”
宋应星目光悠远:“是啊,我们三人是同科举人,满心盼着能成为同科进士。”
画面转到了万历四十四年。
这一年,三人走出考场,本以为可以榜上有名,却遇到了科场舞弊风波,于是成绩作废,三人也只能相约三年后再考。
三年后,涂绍煃高中进士,二宋兄弟科考不顺,再次名落孙山。
此后,他们兄弟二人又去赶考。
只是他们二人六上公车,却仍是不中,宋应昇已五十四岁,而宋应星,也从那个意气风发说要做状元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四十五岁失意落魄的中年人。
六次落地,已经磨光了两人的锐气,宋应昇选择在京城候职。
而宋应星,在这十六年里,看尽了世间万象,看尽了民生百态,他决定回乡侍奉母亲,与此同时,整理笔记,编纂书稿。
说到这里,宋应星眼里有泪,撒贝宁宽慰他道:“先生,您可能不知道,我们后世之人,已经不再以考取功名为己任了。
但您的实用之学,一直造福后世。”
宋应星摆摆手:“你说话总是能宽我的心,这话要是让家兄和伯聚兄知道,他们一定很高兴,这部书就是在他们的催促和支持之下完成的。”
镜头里,时光又倒回了他的两位兄长都还在世的时候。
宋应昇时任浙江桐乡县令,他发现了弟弟一定会感兴趣的东西,于是立即邀请宋应星到他的任上来看。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