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指导员首先解释‘消防’一词的由来:“是消除隐患,预防灾患的意思。”
然后讲述消防的起源:“最早的消防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当时,古希腊人使用水和火来扑灭火灾。”
有战士举手提问:“指导员,怎么样用火来灭火?”
指导员笑着说道:“问得好,‘以火灭火’是一种常用的防火和扑火的方法,也叫做‘反火线’或‘预防性燃烧’。”
薛向东举手提问:“反火线是与火头反向的线么?”
指导员:“就是在火势蔓延的方向上,提前点燃一条或几条与大火平行的小火线,让小火向大火方向燃烧,同时控制小火的速度和范围。
小火就会把大火前进的路上的可燃物都烧光,从而切断大火的燃料来源,使大火无法继续蔓延。
当小火和大火相遇时,由于两边都没有可燃物了,两股火就会自然消失。”
指导员见大家无人再提问,继续说道:“在我国,消防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古籍《墨子》《周礼》上均有记载。
早在周朝时期就专门设有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当时被称“司烜”
,其日常职责就是在城里街道上四处巡视,用木锤敲大铃,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薛向东脑海中浮现出在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夜间更夫一边敲锣一边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看来,这个场景就是从周代开始流传下来了啊!
指导员讲述的中国古代消防史,在薛向东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面,此刻的他仿佛乘坐时空穿梭机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薛向东开启了上帝视角,仔细审视着汉、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消防传承。
镜头一:东汉时期建筑群中的一座四层楼高望火楼上,薛向东化身为一名消防预警员,正在警惕的观察着周边的情况,一旦发现火情便会用望火楼上的大鼓、旗子等工具发出“消防警报”
。
镜头二:唐代的都城长安,薛向东穿着胸前印有“武侯铺”
的消防制服,和众多同样打扮的差人分布各个城市和街坊里。
发生火情,大家开始使用动物皮做成的皮袋、溅筒灭火。
溅筒是何物呢?据唐代《通典》一书记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
。
其实就是在注水的皮带中插一根竹筒,然后封口。
灭火时使劲挤压皮袋,水就会从竹筒里喷射出来,由此看来,这种溅筒设计已经有了高空水枪的身影了。
镜头三:薛向东置身于宋代年间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
中,“潜火队”
配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消防装备,防虞器具、桶索、旗号、斧锯、灯笼、火背心等器具,还配备了比较现代化的设备,如云梯,可以用于高层建筑的救火;唧筒,即为最早的消防泵;水囊,即灭火时,盛水的器物。
镜头四:薛向东来到了元代的“遮荫哨所”
。
由于元代消防形势十分严峻,能看到民间的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火灾斗争过程中,发明了“法制长生屋”
等耐火建筑材料,使元代的防火、灭火技术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我国古代消防事业的持续发展。
镜头五:薛向东来到了明代皇宫,这里的消防由禁卫军兼管,朝廷有五城兵马指挥司负责京城火盗事宜,京城设有“红铺”
112处,每铺有火丁官军10人。
明代地方基层政权设有总甲负责火盗。
他们轮流值夜,击柝振铃,提醒人们注意火盗。
有的地方还设置巡警铺(更铺),以供总甲、火夫们休息、躲避雨雪之用。
巡警铺内备有刀、枪等兵器和火钩、水桶等救火器具。
明朝一些城市还组建了专业的消防部队——火兵。
它主要是为了防御敌军火攻引起的火灾和防范其他火患。
火兵有的50人,有的100人,设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聚居之处,配备水桶、藤斗、麻搭、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枪。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