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章
在遥远的京城,姜玉楼的手稿终于邮寄到了《当代》杂志的编辑部。
编辑部就坐落在京城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内部。
经历多年风霜,临街一栋四四方方五层高的楼房已经相当老旧了。
这从已经失去了原本颜色的灰色外墙上就能看出这栋建筑已经上了年纪。
墙面上一排排窗户紧闭,是那种最早的铁窗,铁窗上锈迹斑斑,尽显岁月的痕迹。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院墙不高,是墙墩加铁艺的栏杆,早年京城的建筑,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式的。
人们能看到的最外面的建筑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主楼,穿越主楼的走廊的从后门进去,就是出版社的后院了。
这里还有一栋红砖楼,要比前楼崭新光鲜一些,却是近几年建成的。
红砖楼是四层的,跟这个年代的大部分办公楼都差不多,南北都是办公室,中间是走廊,墙面是白灰刷的,还用淡绿色的油漆刷了裙底。
走廊的墙上挂着黑板,上面写着一些内容,黑板报,不外乎是那些人所共知的内容。
到底是编辑部,思想上必须重视。
《当代》编辑部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屋子,办公室的窗边和墙边摆放着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堆着满满的书稿,连地上也摞着一摞用纸绳捆着的厚厚的装书稿的牛皮纸袋,上边写着书稿的名字。
办公室正左边有一堵墙,墙上挂着教员的画像,右边同样有一堵墙,上面贴着好几张纸,其中一张纸是编辑部人员的姓名,职位等。
另一张纸上则是编辑部的排班表和值日表。
此时办公室里人并不多,只有两个人,其他编辑许是在忙着其他工作。
编辑朱胜昌处理完了对老作者的催稿后,然后翻出了那些投递到《当代》杂志的稿件,一篇篇稿件认真地审读起来。
由于是新成立的文学杂志,而且是人民文学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国内作家的投递积极踊跃。
基本上每天都能收到十几份稿件。
杂志社的编辑人手并不充足,目前没有什么新鲜血液涌入,只有他们这些四五十岁的老同志顶着。
人手少,需要审核的稿件量很大,工作强度很高。
不过为了杂志第一期能顺利刊发,老同志们都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都要坐班,只能每天安排两三人按时下班。
他负责的仅仅是初审稿件,在通读整篇稿子的同时注意文章的结构、文法,以及品质,只要这些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就会交给复审编辑审核。
如今是文学复兴的年代,有写作热情的爱好者很多,不过真正高水平的稿件却不多,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稿子读得朱胜昌直摇头。
忽然朱胜昌轻轻地咦了一声,原本懒散地靠在椅子上的他眼睛一亮,身子不由地坐了起来。
他擦了擦有些模糊不清的眼镜,戴好后,便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手中的这份稿件上。
这份手稿非常工整,他读起来并没有难度,不像有的作者邮寄的手稿,结构混乱错字满篇,有些还需要他靠猜的才能理解。
粗略读来,他便知道作者写的是小说,讲的还是清朝时候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李芳桂,后来被人叫做李十三的剧作家的成长史。
说是成长史,却也可以看作是他落地后潜心写戏本,一生写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
。
后来,李十三为了民间技艺不失传,在皇家派出追兵围剿他时,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住剧本,让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大义凛然的背后,是华夏乡村文人桀骜不驯的铮铮风骨。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